近日,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刘健教授、刘红云教授发布了全国首份教育质量区域健康检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涵盖了教育中的许多“新痛点”,如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课外辅导、睡眠不足等。
据报道,该小组连续七年从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收集数据。通过对一系列数据的分析,科学“感知”当前区域教育质量面临挑战的脉搏,提出了全面推进国家“建设优质教育体系”需要注意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角度。
农村地区的学生比城市地区的学生更依赖手机
4月初,河南省信阳市一所学校组织学生砸手机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在视频中,学生们走上国旗台,拿起一把小锤子,把手机砸在桌子上。面对网民的质疑,该校校长回应公众:由于高考即将来临,一些家长无法控制孩子玩手机,写了一封承诺书,允许学校砸手机。
学生的“手机依赖”已成为教育的“新痛点”。一些人质疑学生是否应该配备手机?一些学者还建议学生不要把手机带进教室。
报告中的一项调查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种“依赖”:一所学校近70%的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根据这份报告,总体而言,中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比小学生更严重。该团队多年来的跟踪数据显示,依赖或倾向于依赖手机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
这背后不仅是校园内学生手机管理不善。报告还显示,父母的手机依赖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儿童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他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四种选择。选择“父母不耐烦,甚至骂我玩手机”和“父母不注意我做什么,因为他们一直在玩手机”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率大约是对照组的两倍。
刘健发现,“在调查数据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父母无论在家走到哪里都应该带手机’,而家庭手机使用规则较差的学生更依赖手机。”
住在北京的方女士是一位典型的“手机依赖型”家长。作为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方女士的家人长期以来习惯于不看电视。当她回家时,她经常躺在沙发上看一场戏,或者用手机摇着嗓子。根据她的观察,家里的孩子也是离不开手的“机器”。他们经常躲在房间里,用手机玩游戏,“不管他们怎么管理”。
根据报告分析,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孩子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翻了一番;此外,如果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他们将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在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上,城乡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
以小学为例,报告发现42%、35%和37%的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分别拥有手机。虽然城市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很高,但农村地区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学生比例最高,为17%,而城市和县级地区的比例分别为11%和12%。
在中学阶段,即使城乡学生的手机拥有率相同,农村中学生手机依赖性和手机依赖性的比例仍较高。报告发现,超过25%的农村寄宿生认为他们睡眠不足的原因是“看电视、电影、玩手机或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城市寄宿生。
“农村地区缺乏共同养育可能是手机依赖严重状况的原因之一。”刘健分析说,共同养育程度低的儿童更可能依赖手机。城市父母能够“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共同合作,并与配偶合理分配育儿任务”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地区的父母。
今年年初,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通知》中提出,要完善管理办法,允许学生有限制地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做好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的相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明确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及加强管理的必要性。要求家长履行教育责任,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监督管理,形成家校合作教育合力。
刘健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用言行教育孩子很重要:从言行的角度看,家长应与孩子就手机使用期限,手机使用方式等制定”家庭手机使用规则”;;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家长应该意识到,一般来说,如果家长依靠自己的手机,他们的孩子也依赖自己的手机。他建议“家长们自己应该以身作则,养成更好的手机习惯”。
补课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低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和委员担心,为了“在起跑线上获胜”,许多家长向孩子报告了大量的课后辅导班,导致学生厌倦了应对,睡眠不足。与此同时,家长们也很痛苦,一些家庭甚至“将家庭财富的一半分散到班级报告”。
根据报告,在小学,22.2%的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小时的课外课程,而在初中,这一比例上升到32.8%,甚至在一些区县,每周参加6小时以上课外课程的学生比例也超过35%。
辅导时间越长,是否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刘健带领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参加课外课程是“有害而无益的”:每周参加课外课程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会增加,反而会下降。
刘健解释说,家庭作业时间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当学生在家庭作业上花费太多时间时,他们的学业进步就会下降。
初中以段为例,34.9%的优秀初中生每周的学习时间超过3小时。在优秀学生群体中,每周课后参加补课的时间越多,其内部学习动机和主观幸福感越低。中等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
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招生秩序,坚决切断中小学招生与校外培训的联系。他认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得更好、更充分,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在校学习的问题,还可以在校外进行补偿性培训。”
课外辅导和课堂作业是学生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
报告还指出,“手机依赖”课外辅导班的激增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根据该报告,88.8%的小学生睡眠低于国家标准,而95.7%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
小组成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区县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发现“家长安排的辅导”和“学校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是最主要的两个原因。
刘健提醒说:“牺牲睡眠时间并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通常,我们只关注以“家庭作业”和“补课”为代表的时间投入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而忽略了一些间接因素,如家庭作业太多、补课太多,以及强调牺牲睡眠时间来学习。事实上,这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更直观的对比分析,研究小组发现,在小学每天睡眠9-10小时的学生,根据专业量表分数的换算,每个科目的平均学业成绩为588.2分,而睡眠8小时或更少的学生的平均成绩下降了66.6分,J大学或中学也有同样的趋势。
参考世界分数换算法中类似大规模测试的结果,“这相当于每天睡眠不足1-2小时,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比睡眠充足的学生少1.7学年。”刘健解释道。
研究小组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的学生报告说,当他们缺乏睡眠时,第二天在课堂上会出现精神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研究报告显示,通过“战斗到午夜”来提高学习成绩是不值得的。”刘健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琳在不久前举行的“世界睡眠日”活动中也提到了青少年的“睡眠不足”。他认为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和大脑智力的发展,并可能严重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卢琳建议高中生应该睡8个小时以上,初中生应该睡9个小时以上,小学生应该睡10个小时左右。
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的通知》,提出明确学生睡眠时间,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防止过度学习挤占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学生就寝时间,有效保证学生良好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报告综合分析了学生的睡眠、早餐、体育锻炼、阅读习惯、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关注等影响因素后,研究小组建议91.5%的小学生基本上可以保证睡眠、有规律的早餐、每天的体育课时间、,每天阅读半小时,父母关注孩子的生活,84.1%的中学生会感到“快乐”。每缺少一个“保证”,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比例就会下降10%左右。
更多的教育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如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正走向3.0时代。”刘健表示,劳动教育、班级定额、校园欺凌等社会热点已纳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结果分析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接力棒”。
如何充分利用数据结果,找到有效解决教育“新痛点”的方法?刘红云认为,大数据探索不仅要“自下而上”,也要“自上而下”,深入分析教育政策和增长规律,建立高效的区域教育监督反馈机制,改进评价方法,促进问题的早日解决。
针对未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刘红云建议可以利用计算机、移动应用等改进数据采集方式,并尝试运用多种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进一步探索各种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复杂影响,进一步挖掘教育问题背后的“冰山”。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