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尽最大努力培养孩子,帮助孩子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一些家长甚至通过包装帮助他们的孩子“从小成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尽快成名”被许多人视为标准。你相信“尽快成名”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开展了一项调查“你相信‘尽快成名’育儿的观点吗”,1816名微博用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50.0%的受访者不同意,16.5%的人同意,33.5%的受访者认为这取决于儿童的情况。
50.0%的受访者不同意“尽快成名”
北京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张希(化名)告诉记者,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是“别人家的孩子”之一,他的成绩是最好的,他赢得了一些比赛的奖项,学校里的所有老师和邻居都知道他的名字。但我很少感到快乐,因为我没有时间玩,也没有朋友。张希承认,进入大学后,他发现没有多少人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最欣赏的是有着独立思想和理想的人,他们经常做出不懈的努力,迟早会成为轰动者。因为我没有目标,我的学习动力已经减弱了。”
“前段时间,有一些关于‘年轻人才’的消息,我非常怀疑。”在湖南长沙一家银行工作的魏立新(化名)直言不讳地说,这些年轻而著名的案例散发着“成功学习”的味道,更像是包装技术,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中国青年报》的官方调查中,50.0%的受访者不同意“尽快成名”。
有些微博用户会留言。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早成名。只要让他们知道如何专注并坚持下去。一些微博用户指出,孩子们成名的速度并不代表他们将来能达到的高度。
16.5%的受访者同意“应尽快成名”
“当我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认为我必须让她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孩子上小学后,我忍不住报名参加各种课外课程。”在山东省青岛市工作的王艾(化名)承认,他别无选择,只能这样做。“他周围所有的父母都这么做了。他的孩子成绩很差,没有特殊技能。我很担心。”。
据重庆市沙坪坝区青年联合会成员陈志林介绍,家长们担心育儿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一些家长缺乏安全感,对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意,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尽最大努力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二,在儿童保育方面存在一种急躁、比较、急功近利的文化。一些家长希望让他们的孩子走一些捷径来获得所谓的成功。
第三,家长也有随大流的心态。虽然许多家长一开始就认为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是最重要的,但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他们还是忍不住要比较一下。如果他们看到别人的孩子很优秀,他们可能会焦虑,改变他们以前的想法。
第四,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属于父母和家庭。他们不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尽快成名,发光。
父母应该分析自己,正视焦虑的原因
不久前,一部颇受欢迎的电视剧再次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本土家庭。陈志林受重庆市渝北区图书馆邀请,在剧中为父母分析这一现象。在讲座上,一个孩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孩子在老师和班长眼中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这个孩子告诉我,他觉得自己学习是为了给父母赢得面子。在‘尽快成名’和‘尽快成功’的教育理念下长大,孩子的内心感到沮丧和困惑。”。
陈志林指出,儿童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规律。过于先进和过度的养育方式可能会影响孩子健全的人格。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对周围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和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这些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为他人而活,内心压抑、委屈,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外,如果父母在为人父母时非常功利,并且非常渴望孩子的成功,他们也可能导致孩子的情感冷漠、缺乏感激和责任感。
王艾承认,有时她会直接说女儿不如小时候好。她告诉女儿,如果她现在不努力学习,她一辈子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我一说就后悔。事实上,我也很矛盾。一方面,我认为生活是一场马拉松,我不能急于训练孩子。另一方面,我认为先发优势也很重要。”。
“无论是包装还是智力上的卓越,一些著名的幼儿确实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资源。即使如此,他们也可能不是生命中的最后赢家。”魏立新认为,对于天才儿童,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伤害中庸”。孩子们年轻时并不突出,父母也不必担心。只要孩子们懂得坚持,总会有收获。
33.5%的受访者认为,是否以“尽快成名”的理念来抚养孩子取决于孩子的情况。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因此,家长们在托儿方面感到焦虑、渴望迅速成功和立竿见影是可以理解的。”陈志林提醒家长在督促孩子时要小心,避免错误的心理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首先,父母应该分析自己,正视焦虑的原因,注意自我调节。首先,我们应该学会爱自己,然后处理好与配偶等家庭成员的关系,然后通过正确的行为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果父母自己能够理性、平和、自尊和自信,他们在面对孩子时就会更加开明。
第二,父母应该平等对待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们不应该被强迫去挑选最优秀的,更不用说教他们为了成功而变得聪明。
第三,家长应成为学习型家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家庭教育知识,善待儿童因材施教。例如,你可以设定一些容易实现的短期目标,帮助孩子们实现并让孩子们每天都感觉进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