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一些地方推广义务教育课余服务创新措施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强调各地要加强工作部署的落实,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切实开辟“最后一公里”加强课余服务,确保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和贫困学生全面覆盖。
对于中小学生家长来说,最大的头痛往往不是送孩子上学,而是接孩子放学。原因很简单。早上送孩子上学后,你可以直接上班。提前几分钟到单位是件大事。但是放学后我应该做什么呢?许多初中生下午三四点就毕业了。在这个时候,大多数单位没有下班。很多单位都有打卡的要求,所以提前一分钟下班是不好的。即使是大一点的孩子放学后也可以自己回家,但是道路的安全以及他们回家后所做的事情让父母担心,但他们担心该做什么。
基于这一背景,教育部的新规定吸引了很多赞誉。与各种课余培训班相比,学校教师占用课余时间,不仅便于集中管理,解决了家长分离和技能缺乏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提供针对性的专业辅导。在学校里,孩子们的安全更有保障。他们可以呆在熟悉的环境中,与熟悉的孩子一起学习或玩耍。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延伸服务不是简单的“自学班”,而是包括学习指导、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等内容,学生的课余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
在202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要求小学的家庭作业不能在校外完成,课堂上的家庭作业应该在校园内完成。延时托管服务无疑是“小学作业不出校门”的有力保障。一些家长由于缺乏分居和技能而将子女交给校外培训机构,导致表现焦虑加剧,“匆忙”现象日益普遍,这也是遏制内部教育量的有效措施。要减轻校外负担,首先要减轻家长的“心脏病”。通过给老师指导和把家庭作业留在学校,给孩子们时间和给家庭带来信心更容易。如此延时的服务怎么会不令人兴奋呢?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家长普遍欢迎延时托管服务,但真正决定服务内容和质量的是学校教师的态度。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延时托管服务意味着更长的工作时间、更多的内容和更大的压力。只有对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补偿,才能保证延时托管服务在学校的真正落实。在学校里,他们是老师,在家庭里,他们也是家长。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别人的孩子。他们有理由在机构一级得到体谅和照顾。
教育部通知要求完善课余服务资金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服务费或代理费等方式筹集资金。作为一项服务,我相信大部分家长不会反对延时服务,但如果这是一项“有偿服务”,难免会有人质疑延时服务的收费标准和内容安排。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对于“购买”服务,每个人往往比“给予”利益更挑剔。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教师觉得劳动体现了价值,让家长觉得延时服务是“物有所值”的?从这个角度看,在明确了“完善课余服务资金保障机制”的方向后,如何科学设置服务内容,规范收费模式和收费标准,无疑是摆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