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找资料 联系方式

“强基计划”不仅是招生改革,也是培训改革

2021,“坚强基础计划”进入第二年。最近,包括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内的36所试点大学发布了2021份招生手册。在去年意外“冷”后,新一轮强基础计划发布了“宽网”信号,申请范围放宽,入围学生比例更高。

此前,教育部关于2021年度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强基础规划”要深入实施,各试点高校要深入总结实施,完善招生程序和方法;提高人才选拔的科学性。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强基础计划”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是一些高校从高考期末到高考成绩的确认环节有所增加;第二,入围者的比例有所扩大。今年入围的比例基本上是6:1,而去年一些高校的入围比例只有3:1。去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入围基金会的比例最高,但只有5:1。

这两大变化指向同一个目标,即确保“强基础计划”的招生计划完成,避免招生不能再填满的局面。添加确认链接的目的是排除未确认的学生,避免在部分候选人入围后放弃;扩大入围比例的目的是扩大“选择面”,为更多感兴趣的候选人提供机会。当然,这两个变化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对于增加确认链接,一些人认为这没有多大约束力。即使被证实,考生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放弃,比如在学校参加考试,但故意表现很差。入围比例的扩大也使得舆论关注是否会影响学生在“强基础计划”中的素质。

从去年的招生情况来看,优化“强基础计划”招生程序和方法无疑是务实之举。虽然确认环节的约束作用有限,但有助于学校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意愿,找到愿意成为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的候选人,避免“被迫曲折不甜”。适当扩大入围比例可以减少入围成绩,但从多元评价的角度来看,“强基计划”是根据“高考成绩的85%+学校考试成绩的15%”综合评价和录取入围考生的;生源质量的下限仍有很好的保证,许多高校也设定了最低入围分数要求。

让“强基计划”真正发挥促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作用。除完成招生计划外,高校还应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学合作培养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同时,高校还应着力提高“强基计划”的培养质量,以改变“差难”基础学科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基础学科。

毫不奇怪,“坚实的基础计划”在第一年是冷的。与以往的自主招生相比,预计将有36所“双一级”甲级学校招收不受欢迎的基础学科学生,实行综合评估招生,并限制录取学生转学专业,这是考生不喜欢的。在一定程度上,“强基计划”第一年的“冷”不仅体现了推动这一计划的重要性,也暴露了中国基础教育未能充分培养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以及一些考生使用特殊招生计划的心态。“跳板”。

深入贯彻“坚强基础”规划坚持按高考成绩入围。入围后,根据高考成绩综合评价和校测录取。原则上,入学后不换专业是完全正确的方向。如果他们在这些问题上妥协,“强基础计划”与过去的独立招生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也要面对和解决问题,以更好地实现政策的初衷。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职业兴趣。客观地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包括推进新高考改革后的普通高中教育,大多注重学生的高考成绩,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考志愿填报、大学专业选择存在盲目追逐热点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高中教育必须摆脱“只得分”和“只进高等教育”的指导。同时,高校也有必要积极参与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今年,复旦大学为上海高中生推出了“周末学校-复旦大学顶级学科高中预科课程”,这将有助于拓宽高中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学科兴趣,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和推广。

实施“强基计划”不仅是招生改革,也是培训改革。一些考生在取得好成绩后,放弃了坚实的基础规划,认为基础科学很累,就业前景不好。事实上,这是对基本学科的误解。这也反映出一些考生有追求幸福的问题,不想在大学里继续努力学习。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对高中生和家长的招生宣传,让高中生和家长了解基础学科的真正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还需要有效实施“强基础计划”的培训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不仅为中国突破“瓶颈”技术培育新的力量,而且促进社会形成更完善的人才观。

“强基计划”不仅是招生改革,也是培训改革

0
分享到:

评论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