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把这篇博士论文发给你之前,我经历了很多,经历了很多。”最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17年博士研究生黄国平在互联网上刷了刷屏幕,感谢他在论文中的“感谢”部分。他回顾了自己从一名山区大萧条的贫困学生到一名计算机科学博士的艰辛历程,说由于现实的压力,他无法坚持很多次,最后坚持自己的信念:“读书和外出不会浪费生命”。
这句被网友称为“马圣旭到东阳的现代版”的“谢谢”让很多人哭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黄国平家庭的贫困和学习的艰辛,引起了大家对“一个贫困的家庭有一个高贵的儿子是否困难”的感受。正如几年前的《我与你共饮咖啡奋斗了18年》一文一样,黄国平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故事再次触动了人们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关注。
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从“谢谢”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感激之情。
黄国平在人生的巅峰时刻,并没有忘记自己最终实现了出山的梦想,因为一路上得到了亲朋好友、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享受到了减免学费等教育政策的帮助。黄国平走出”冷门”,并没有忘记那份真挚的感激之情,让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然而,黄国平的奋斗故事并不是一个刻板的悲伤叙事。相反,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功反驳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很难得到一个高贵的儿子”的论点。可以说,黄国平通过学习走出大山,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拥抱了美好的未来,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案例。目前,“读书无用”的理论正在一些农村地区传播,黄国平的故事充满了鼓舞人心的能量。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并非所有的贫困学生都像黄国平那样幸运地看到了“山顶风景”。他成功了,所以他的奋斗经历被大家看到了。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有许多孩子和他的家人很相似。他们因各种原因辍学,陷入了不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困境不容忽视。
它还提醒相关部门,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使每一个农村儿童都能接受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防止贫困的代际传播,是对现在和未来的重大贡献。有关部门要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更公平的教育环境,使贫困生不至于“落伍”,也让他们有机会在生活中大放异彩。
俗话说,“年轻人穷时不要欺骗他”。历经千帆,黄国平依然温暖。他希望自己能“过半个百岁,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并相信自己能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我相信他能继续用他的精彩生活激励和激励更多的人,成为照亮更多困难青年进步的一束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