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这无疑是科技带来的结果。而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而小学科学课程就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有很多,而实验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但上好一节实验课是非常不容易的,那该怎样开展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很多专家和老师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无疑是相当重要的,那该怎样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呢?下面几位老师给出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一、认真充分地分析并把握教材,做到总揽大局。
成功高效的实验课,不仅仅决定于老师的实验技能水平,还取决于老师对教材的熟悉和把握程度。只有对教材充分地吸收,真正纳入心中,才能在实验课上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比如曾经听过两位教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这一课。这节课主要有两个实验活动:研究摆锤、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这两个实验,教科书期望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扶、引、放”的作用。这就说明了这两个实验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第一位老师就对教材作了很好的把握,带领学生一起研究“摆锤对摆的次数产生的影响”,学生从中学到了一定的研究方法。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进行“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学生会很自然地根据第一个实验来设计并进行实验,而且成功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而第二位老师把课导进去之后,就直接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研究的因素,并自行进行实验探究。对于第二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以下疑义:第一,学生一旦都选择同一个研究因素呢,老师该如何处理?第二,老师也没有对实验作详细的指导,只是发给学生未完善的实验设计表格让学生自行填写。第三,这样两个试验同时进行,老师就把它们放在了相等的地位,如何体现老师的由“扶”到“放”的过程呢?因此,第一位老师的课堂就比较成功。第二位老师的课堂就显得有点乱。
二、实验器材要精心选择,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对于小学科学实验课,同一个实验,有时候用不同的器材也会得出相同的实验效果。但这不代表实验器材可以随意选择。选择对了实验器材,会对实验课本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实验器材如果选择不恰当,会给实验课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还是以刚才两节课为例。
第一位教师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作了认真的考虑。如:在摆锤的选择上,第一位老师选择的是体积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圆球,通过挂不同的圆球(只挂一个)来改变摆锤的重量。第二位老师用的是重量相同,体积大小一样的钩码,通过增加钩码的数量来改变摆锤的重量。
为什么如此选择呢?第一位老师在说课的时候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如果运用大小相同、质量也相同的圆球,通过改变所挂圆球的数量,来改变摆锤的重量,这样也会同时改变摆锤的体积(长度),会给实验带来误差,甚至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而第二位老师通过相应地改变钩码的数量来改变摆锤的重量,摆锤的长度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样会产生误差,甚至也不出正确的结论。而恰恰在第二位老师的课堂上,在让学生猜测影响摆的速度的因素时候,就有学生提出了“摆锤的长度”.而“摆锤的长度”这一因素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老师没有想到学生提出这一因素,对这一回答做不出相应的排除,课堂出现卡壳的现象。
三、学生的分组实验,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
教师在自身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要充分地考虑。
1、器材的准备要充分,以防课堂上出现器材损坏的情况。
2、考虑到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实验比较慢或失败的情况。
在实验课上会出现个别小组进程比较慢或实验失败的情况,以及实验失败后该如何处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提前想到的。是不管不问,赶快进行下一个环节,还是让这个小组自己或者在其他小组的帮助下来分析一下实验较慢或失败的原因,再进行我们的课?抑或是对这个小组充满了幽怨:耽误了整堂课的教学进程?
我们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师
因此,我们在提前准备对策时,该如何让选择就很明显了。
作为科学课教师,我们要适时地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反复进行试验,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一系列活动。让我们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系统达成。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需要师生的合作,更需要教师进行课前的充分准备,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