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令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邓红兵惊讶的是,在招生即将结束时,一段写给家长和考生的文字很快就从圈子里走了出来。一些人赞扬了他的理性分析,而另一些人则质疑他“站着说话时没有背痛”。
“不管你的专业是热是冷,你都可以通过奋斗获得强大的一代。”最近,邓红兵教授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的面对面采访,还原了一位80后学者对青年学生专业选择和成长的观察和思考。
不要用金钱来衡量每个专业
邓红兵介绍说,这封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给考生和家长的信”是在湖北宜昌入学后回校途中写的。他在手机上敲了几段,然后把它们发给了招生小组的家长和学生,引起了一些共鸣。有人把它们转发出去,然后把它们散开。“这不是一篇正式的文章。我没想到会发出这么大的噪音。”
从去年夏天开始,邓红兵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参与了学校招生季的宣传,联系了数百名家长,“哪个专业适合就业”、“哪个专业挣钱多”是家长们最常问的问题,“用钱衡量每个专业”。
他逐渐了解到,“天坑”这个词在互联网上和家长中仍然很流行,比如“生化环境材料”,即生物、化学、材料、环境等专业。究其原因,是这些专业学习难度大、就业竞争力差、走在生产第一线、收入低。
“这里有家长和学生的社会浮躁心理,也有很多对冷专业的误解。”邓红兵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中的环境专业,他用自己的经验说话。
邓红兵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时,被转到环境科学专业。他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曾经想重蹈覆辙。只有在顾问完成他的工作后,他才逐渐安定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快邓红兵就发现了这种感觉。本科至博士,武汉大学罗家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邓红兵说,近年来,他带来的研究生起薪基本在20万元左右。从学院和系出来的学生中,有一大批长江学者、知名教授、行业领袖和上市公司老板。他们的成功之路是对所谓“天坑”大校的最好反驳
“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不好的人。任何专业我们都需要不断努力。”邓红兵说,学习和工作中没有轻松、轻松、有利可图的专业。没有所谓的少校。
在回答互联网上的一些问题时,邓红兵并不反对学生申请计算机和其他热门专业。他的初衷主要是告诉父母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希望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初衷选择专业,;而蜂拥选择热门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可能不是很好。
同时,无论什么专业,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任何专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赚钱。邓红兵说,一些学生被名校和优秀专业录取,因此他们每年都进入保险箱,沉迷于游戏,失败和退学。
但这让他很高兴,然而,在过去的两天里,似乎有更多来自互联网和媒体的支持,“这样的关注和讨论也是一个明确的区别和大众科学”。他受到了国内外一些同行教授的赞扬和鼓励,并得到了年轻学生的自愿反馈:有的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坚持自己喜欢的专业;一些人坚信自己“不受欢迎”,对外界专业学习充满信心。
面对爱和责任,所有的选择都不会让人失望。
在这封信中,邓红冰还提到了另一个触动他的现象一些被列入“强基础计划”的学生(注:一般指试点基础学科的招生改革)今年想回去是因为高考成绩足以预测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因为“强基础计划”都是基础学科,招生后我们不能换专业。
“如果我们都放弃了基础学科或所谓的“天坑”专业,我们期待谁来做这些事情?如果没有人做,我们的国家怎么能进步?”邓红兵说,专业的冷热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应该尊重专业选择和学生个人兴趣的结合,并了解趋势和需求。如今不受欢迎的专业往往与国家未来的主要需求产生共鸣,“我们都无法了解环境,但当环境受到污染时,我们都会抱怨。我们不学习化学和材料。当我们的芯片陷入困境时,我们错误地认为电信和信息技术还不够发达。我们不知道芯片不仅需要阳光和雪,还需要人。材料和化学也是不可或缺的。”
邓红兵认为,正如武汉大学校长窦先康院士在校园里所说,今天进入大学校园的00岁年轻一代到2035年将达到35岁左右,到2050年将达到50岁左右,这是实现“两个百年”的关键“就在今天的校园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未来,”每个专业的人才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奋斗的青年是最美丽的。无论专业是热是冷,奋斗都能成就强大的一代。”
同时,从历史上青年成功的规律来看,每一代致力于国家需要的青年学生都不会被国家遗忘。正是出于国家的需要,年轻人可以在国家建立的更多平台上加速成长。
7月2日,当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将这封信转发给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时,发表了以下评论:“家庭和国家的感情、个人利益、诚实和善良,以及更沮丧和勇敢的心态。必须更加重要,因为在爱和责任面前,所有的选择都不应该让人失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