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找资料 联系方式

[大班]新入园幼儿爱哭闹现象浅析

新入园幼儿爱哭闹现象浅析

[摘要] 幼儿是社会的希望,人类的明天。幼儿在出生以后,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是需要与别人交往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及熟悉的人和环境,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不适应,比如爱哭闹。这是幼儿园中最常见的现象。

[关键词] 幼儿 情绪 幼儿园

一、 幼儿爱哭闹原因的深析

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幼儿在新入园时,出现许多不稳定情绪,其中哭闹现象尤为明显。浅析其原因,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一)幼儿的身心欠佳

一些幼儿生活作息安排不科学,形成睡懒觉等不良生活习惯,以至不习惯早

起、按时到幼儿园。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家长要上班,幼儿要睡觉,最后早餐也吃不好,幼儿就在家长的架持下来到幼儿园。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还能拥有良好的情绪吗?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第一,幼儿的睡眠不足。生理学研究说明,睡眠有两种功能,一是休息功能,使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进入保护性抑制,得到休息恢复疲劳;二是处理已有信息的功能。可见,幼儿的睡眠是生长发育的需要,在睡眠时,神经系统迅速生长,和它相伴随的脑血液流动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组织的正常发育是很重要的。第二,中国人一向提倡“早餐吃的好,午餐吃的饱,晚餐吃的少”,而此例子却因时间不济,连早餐也不能好好吃,怎么能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呢?第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若有良好的情绪,那么这一天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愉快的情绪下度过。同时,有些生理发育现象带来的痛苦(如:长牙),还会使幼儿哭闹不止。

(二)幼儿胆怯怕生

众所周知,幼儿出生以后,首先与幼儿交往的是他的父母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幼儿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社会生活。如果这种社会性发展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幼儿心理正常发展。可以说,幼儿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完成,正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表现。幼儿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是造成胆怯、怕生的另一原因。幼儿胆怯也可能是由于家长或教师的一些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的。比如,幼儿主动擦桌子,由于人矮力小,可能檫不干净。如果家长或教师任意指责,不首先肯定幼儿积极性的一面,也会造成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的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幼儿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或教师不从爱护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幼儿,而采取责备和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怕生的心理。由于幼儿的胆怯和怕生,在幼儿园中,幼儿就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

(三)幼儿的任性心理

一般说来,幼儿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有点任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幼儿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幼儿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成人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但是,幼儿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

有位家长说:“我们孩子闹起脾气来,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饭从不按时三餐,想吃时就吃,而我们吃饭时,他准是在一旁玩个不停,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边,如果硬劝阻他,他会哭闹不止。”像这样的幼儿就可以被认为有任性心理症结。

幼儿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以哭闹等形式来发泄,对幼儿健康成长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四)幼儿园不够“家的味道”以及教师不够“妈妈味”

孩子出生后,其主要生长环境就是家庭,由于父母的关切与呵护,孩子从内心会得到一种安全感。当他进入幼儿园面临一种新环境是,这种安全感会被打破,心里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家长送幼儿进幼儿园,其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使父母摆脱幼儿拖累,轻松、无牵无挂的去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幼儿通过群体生活,改变他们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养成自律、自理、谦让、适度等待、初步与人交往等良好习惯,使生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时候,环境是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也是陌生的,幼儿在心理上自然会出现不安全感,“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随之而来。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恼、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而教师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了解不透彻,因此与幼儿的沟通可能有限,对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 对策

2—4岁的幼儿在最初上幼儿园的时候,大多会表现出不愿意离开亲人,哭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情况,这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属于正常现象。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呢?本文针对上述五点,试作如下建议:

(一)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的发展,即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份不断演变和扩展的过程,这些演变和扩展包括了量和质的变化。那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是遗传因素,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基础。其次是环境因素,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再次是教育因素,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同时,也可以运用“标定激励”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标定激励”指的是:我们期待某人向某个方向发展时,就应该在该方面给他以好的评价,以激发他的内在动机。换言之,即你希望幼儿成为怎样的人,就将其评价为怎样的人。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习惯按“社会标定”来“整饰”自己的行为,以期达到别人对自己的某种评价。这实际上也与人们的“角色期待”有关。

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社会交往日趋复杂,他们喜欢在生活及游戏中以某种角色的标准要求自己,这说明他们具备了最初的角色期待感.因此,他们也会按外界给予的某种“社会标定”调整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为别人心目中的某一角色。例如,幼儿怕黑,晚上不敢独自去卫生间,家长只需这么说:“你就像警察叔叔一样勇敢,警察叔叔可从来不怕黑呦”。幼儿可能会立即勇敢起来。这里,家长有意无意地使用了“标定激励”这一方法,并起到了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尽管“标定激励”对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非常显著,但绝非通过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即可实现。因为,对许多幼儿而言,如果运用不当,你对他的“激励”不但不会使他产生前进的动力。反倒会使他觉得你是在嘲讽他。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标定激励”是建立在对幼儿的爱和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幼儿从你的言行中,真切的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他才会接受你的“激励”;也只有当你对幼儿了解得很透彻时,你的“标定”才会是有效的。

(二)发展幼儿自主性

要发展幼儿自主性,就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要提高认识,明确教育是关键。对幼儿自主性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依赖,缺乏自主独立能力。为了发挥教育作用,对幼儿的行为,应从幼儿的角度去评价,并肯定他们做的好的地方。但要对幼儿不能做的事情加以控制和限制,以免发生意外。站在成人的角度,幼儿的许多行为都可以找到不少问题,如果因此事事包办,处处代劳,就不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第二,要扩大幼儿的社会生活圈子。例如,鼓励幼儿与小朋友一道玩,让幼儿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比如送茶水、送糖果、抬椅子等,鼓励幼儿从事简单的社会交往,到商店买东西时,要幼儿自己告诉售货员买的东西名称,让他们问价钱,买好东西后向售货员表示感谢、告别等。

第三,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主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何培养幼儿生活自主的能力呢?部分相关人士认为,首先应强化幼儿的自理意识。教师或家长可以选择一些有关自理的文学故事、动画片、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只小猪》、《大公鸡和漏嘴巴》、《懒狐狸》等,以这些幼儿文学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幼儿,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脸,扫地,整理玩具、图书等。幼儿做这些事时,家长要做方法上的指导。对幼儿认真做事的态度要表扬,对幼儿做得不太好的事,除告诉幼儿应当怎样做以外,还应鼓励幼儿下次做好,增强下次做好的自信心。

第四,把帮助幼儿克服胆怯、怕生与帮助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这样会损伤幼儿自信心和自尊心。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可由成人控制,逐渐纠正。要为幼儿提供正确行为的条件,例如,幼儿大小便的习惯,可以由成人按时提醒,到逐渐养成自己解便的习惯。又如,准备手帕,不让幼儿发生随地吐痰的不良行为等。

(三)教师应多走进幼儿,建立“师幼心桥”,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

幼儿园应该加强教师有关幼儿心理特点及如何接待新入园幼儿等方面的业务学习,做好迎接新入园幼儿的工作。

1、 做好家访工作

新生入园前的家访,一是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二是通过家访与幼儿接触,初步建立感情。所以入园前,教师尽可能每个幼儿都能上门家访或电话联系。做好幼儿入园前的熟悉幼儿情况的工作。

2、 帮助幼儿作好入园准备

入园前,可邀请幼儿来园熟悉环境,让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参观幼儿园,认识班上的老师,让幼儿看看幼儿园的滑滑梯、可以骑木马、哥哥姐姐怎样唱歌、跳舞、做游戏,他们就会觉得幼儿园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产生“想上幼儿园”的欲望。同时,可建议家长在家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解幼儿园,另外,还可指导家长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服、洗脸、上厕所等;提前按照幼儿的作息制度安排幼儿生活,使幼儿的生活钟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吻合。

3、 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在陌生的环境里,幼儿最容易失去安全感,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则

是形成安全感。首先,老师要始终在幼儿身旁细心照料,让幼儿感到时时刻刻有老师存在,这样他们会感到安全一些,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和他说几句悄悄话等,都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其次要用最温柔、最亲切的语言劝导幼儿。幼儿有哭闹行为,应和颜悦色的加以劝导,决不能用尖利的甚至恶狠狠的语言去恐吓幼儿,另外,教师应尽量满足幼儿的一切合理要求,如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和谁做朋友,能让他们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去做,并在其行动中尽量给予表扬和鼓励,幼儿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很高兴,很得意,幼儿也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要求,逐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

4、 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教给幼儿一些生活技能和知识

新入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像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这对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三岁左右幼儿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老师不能迁就幼儿不正当的要求,要适当的进行教育,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此外,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多开展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玩”是幼儿的天性,滑滑梯、骑木马、唱歌、跳舞、画画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教师可多带幼儿去玩滑滑梯、骑木马,教一些幼儿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诗歌、故事、舞蹈,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父母的情绪,让幼儿在松由的氛围中愉快的生活、学习。

5、 鼓励家长共同配合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环境教育也是比不可少的,所以幼儿们在幼儿园时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但每当晚上或是周末回家后,再回到幼儿园,幼儿们又是哭闹成群,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在家时可多给幼儿们讲讲幼儿园有趣的事情、给他们完一些好玩的玩具,配合老师指导幼儿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千万不能包办。如对不肯午睡,一个劲儿要找妈妈的幼儿可让其父母早点下班来幼儿园陪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等。除此之外,家长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成长的家庭氛围。这首先要从家长做起,以身作则,人人发挥榜样作用,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如讲究卫生、有礼貌、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团结友爱、勤劳勇敢、不讲粗话等都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家长都要自觉遵循,不能马虎。因为幼儿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都会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2)坚持正面教育,统一教育口径。对幼儿的教育,是不能急于求成的,过分严肃、一味批评,而是提倡正面教育,因为幼儿往往有逆反心理。以吃饭为例,幼儿饭量不大,常有厌食现象,家长都很焦虑,批评、哄骗、硬塞都无济于事,常常闹的小孩哭、大人吼,心里都不高兴。如果换种教育方式,吃饭前先进行对话:解放军个儿长的高吗?跑步快吗?力气大吗?你想当解放军吗?该不该把饭吃的好吃的多吗?经过这样启发后,他就干净利索地把饭吃下去。以后,凡是出现不该做的动作他在做、不该玩的东西他在玩的时候,都可以用正确教育的方法把他阻止下来,而且会很高兴。统一教育口径指的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幼儿的教育要求要一致,不能让幼儿找到“靠山”而顶撞正确的要求。家庭教育要与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口径也要保持一致,要互相协调配合,使幼儿进步更快。

(3)对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教育,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奠定基础,但形式要注意生动活泼,寓思想教育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幼儿是很喜欢听儿歌、听故事、看电视,我们可将歌词的含义、故事情节的核心引导到正确的道理上来,使他们能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由于幼儿记忆力强,所以接受也较快。当然,在行动中会出现不尽人意的现象,还得靠教师细心地观察,加以纠正,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运用小技巧平息幼儿的不良情绪

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要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如:体、智、德、美等方面的教育。而幼儿任性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幼儿提供适应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可参照以下几种方法:

1、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幼儿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母亲购物的幼儿,在商场里面玩的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做公共汽车回家。

2、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如吃饭的时候,幼儿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的拒绝。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幼儿,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幼儿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3、有时可以采用暂时回避的方法。有些幼儿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和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

新入园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信只要教师用爱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和关心爱护幼儿、教育幼儿。幼儿会很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

[大班]新入园幼儿爱哭闹现象浅析

0
分享到:

评论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