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过度的超前教育叫停后,父母的焦虑如何才能得到缓解。近年来,幼稚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经常出现问题。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小学要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幼儿园不应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也不应开设学前班。
这意味着曾经过于艰难的“幼儿教育”已经停止,孩子们可能会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轻松过渡。《法治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举措在家长中很受欢迎,但他们也担心孩子们如何在不匆忙的情况下适应一年级的教学。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华爱华表示,小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更贴近幼儿园,而不是小学。
压力继续下降
一位幼儿园主任说:“现在,学习的压力已经落到幼儿园头上。在大班的第二学期,班上剩下的孩子很少。他们正忙着去参加各种学前咨询班,为一年级的知识学习做准备。”
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数学教师吴正贤承认,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高考的压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家长之间的比较,以及对小学学习的担忧,导致孩子们被迫提前冲刺,提前进入小学,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教气吴正贤认为,儿童自然成长的原生态已经被破坏,这对身心不成熟的儿童极为不利。学校、家长和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
“学校课业负担重”与“幼儿园小学”是一对长期无法治愈的顽症,二者密切相关。华爱华说:“在过去二十年中,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儿童与儿童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困难。”
根据华爱华的分析,原因是中小学生的学业竞争一直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渠道影响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学习压力已经下降到幼儿阶段。‘虽然幼稚园坚持以儿童身心健康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但小学作业竞赛的学习压力仍不可避免地传递给孩子,因为家长从无数小学新生的家长身上学到,如果不这样做,他们会‘受苦’因此,恶性循环开始出现。”
一批又一批小学生家长用自己的“功课”告诫下一代家长:提前识别、书写和学习拼音是多么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儿童提前到社会培训机构学习小学一年级的知识,这种势头越来越强。即使在一些幼儿园的大班中,也存在一种现象,即儿童提前转到校外机构学习。
显然,早期学习和早期竞争的即时效应违反了儿童的发展规律,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儿童的长期发展。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坚持两条:一是禁止小学入学考试;二是防止幼儿园教育成为小学教育。华爱华说:“然而,由于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对解决入学初期减轻学习负担的问题没有明显效果。”
缓解家长焦虑
有望缓解多年来家长焦虑的慢性病,教育部发布的意见被认为意义重大。坚持以儿童为本的原则,从保护儿童的成长利益出发,明确提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的备课和学校适应教育,减缓衔接梯度,帮助孩子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儿童与儿童的有效协调机制基本建立,科学的教育生态基本形成。
吴正贤说:“这无疑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儿童福音的正确方向。”
《意见》首先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华爱华认为,这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综合教育的重大决策。“如果这一决定得到真正落实,不仅对学前教育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也具有象征意义。”
意见中的许多亮点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阅读、写作和家庭作业,不得开设学前班。幼儿园大班儿童流失的,应当及时了解原因和下落,并向当地教育部门报告。
教育部门应根据相关线索,认真查处违规接受学前儿童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并将其列入黑名单,将黑名单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按有关规定实行共同处罚。幼儿园、小学的校长、校长和有关教师在办学中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依法追究责任。
“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家长普遍感到焦虑,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高级培训,火上浇油;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这些不规范行为严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表示:“我们必须加强规范化指导,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在缓解家长焦虑方面,《意见》提出,幼儿园、小学应以家长为重要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校协调沟通机制,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小学,共同做好对接工作。及时了解家长在备课和学校适应中的困惑、意见和建议,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要求,并向幼儿宣传和展示双向连接的科学理念和实践,帮助家长了解过度加强知识准备和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与幼儿园、小学合作。
《意见》还明确,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准备、超标准教学、超前学习的局面,规范学校和课余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准备和适应学校,搞好科学联系。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简单地搬到幼儿园去的错误做法。
改进评估体系
《意见》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好消息,但一些家长在采访中表达了一些担忧。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幼儿园不允许开设学前课程,儿童是否可以不匆忙地适应一年级的教学”这一问题上。
其实,这也是《意见》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华爱华说,《意见》明确提出,要减缓青少年与小学的差距,必须加强两个学段之间教育的连续性,改变幼儿园是接近小学,还是小学接近幼儿园的思维逻辑。
《意见》将“双向衔接”的任务界定为两个阶段,即幼儿园入学准备阶段和小学入学适应阶段。就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言,各级学校在课程内容上要层层衔接;就人才发展的连续性规律而言,各级学校在教学方法上要层层衔接。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指出:“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各有特点。幼儿园教师努力“送一程,送一程”与小学衔接,小学教师也努力向“走一站,走另一站”迈进。如何将两者顺利衔接,是青年与小学衔接的关键。”
华爱华认为,课程改革的“双向衔接”的实现有赖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而课程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是“效率”《意见》要求小学低年级“适度减少课程内容,减缓教学进度”,以达到“减缓衔接坡度”的目的。“‘提高效率’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的高质量,而提高效率也意味着为学生留出时间来丰富生活体验、拓展兴趣、确保全面发展。”这就需要科学的教与学态度,比如小学有多少家庭作业是合适的,使用什么方法最有效地强化知识,以及在学习中浪费了多少时间。
窦桂梅还建议完善评价体系,参与多方反馈。“就评价标准而言,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制定儿童与小学衔接的评价指标,如《学生日常表现评价表》,小学、幼儿园、家庭、社会都应该参与评价,积极主动提出对策d关于儿童入学适应的合理建议和适当反馈,并将其应用于下一阶段儿童与小学之间的联系计划。”
评论0